去年底在逛誠品書店時發現一本書名很吸引我的書「我想念我自己」。

為什麼「我」會想念「我自己」呢?是不是這本書的主角忘了她自己了呢?

果然,這是一本很多人說很悶,可是我卻看到眼眶濕潤了好幾次的書。

一直以為是因為自己過度倚靠電子產品:Google行事曆、ColorNote、電話簿、鬧鈴...等工具,所以才讓我的腦袋愈來愈不去記憶事情。加上工作一直都很忙,一個人身兼好幾個職務或同時負責好幾個任務,有時想要叫住一個人「ㄟㄟ..那個..那個誰..」就是叫不出名字來;或是想要講某一個人的軼聞,可能是國際知名人士,他的身影甚至是他所有影像都已經歷歷在目,可是他的名字就是跑不出我的口。長久以來覺得偶而記不住名字是很正常的事,就是太忙了嘛!腦袋也沒被撞過,也從沒有高燒燒過,每個人哪有可能記住每一件事嘛!

可是隨著工作壓力增大,老闆各種合理不合理的要求,還有一些私人家庭因素,幾乎讓我瀕臨憂鬱邊緣,讓我興起懷疑自己能力的自我頹廢。還曾經去看過六次的心理諮商,可是好像只是讓我說話,我本身感覺沒有什麼改進,所以後來就不去了。離開那家公司後,去另一家工作內容稍微輕鬆一點的公司,但也因為涉入老闆家族的恩怨,又讓我唱起不如歸去。

總之,或許是自己感覺到什麼不對勁,也或許真的剛好應付原生家庭不停的住院、出院,去年一整年等於是賦閒在家,也讓我自己的腦袋休息一下。原本應該是很輕鬆的居家生活,一方面培養運動習慣,另一方面思考自己的創業可能性。但是,這時,「我想念我自己」出現了。我知道醫生最討厭這種狀況了,應該有很多沒病的病人,看了某本書或是某部電影,就疑神疑鬼認為自己得了那種病 (笑!我實在跟醫院醫生太熟了,都抓得到他們在想什麼!) 

也因此,不會無病呻吟的我,上網去搜尋大量的資料,去查找「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到底有哪些症狀。 

 

這是我從維基百科找到的:

阿茲海默氏症拉丁語:Morbus Alzheimer德語:Alzheimer-Krankheit縮寫:AK英語:Alzheimer's disease縮寫:AD)或稱腦退化症。俗稱老年痴呆症。阿茲海默氏症佔了失智症中六到七成的成因,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持續性神經功能障礙。最常見的早期症狀,是難以記住最近發生的事情。隨著疾病的發展,症狀可能會包含:譫妄、易怒、具攻擊性、無法正常言語、容易迷路、情緒不穩定、喪失生存動力、喪失長期記憶、難以自理和行為異常等。當患者的狀況變差時,往往會因此脫離家庭和社會關係,並逐漸喪失身體機能,最終導致死亡。雖然疾病的進程因人而異,很難預測患者的預後,但一般而言,確定診斷後的平均餘命是三到九年,確診之後存活超過十四年的病患少於3%

阿茲海默氏症的真正成因至今仍然不明。目前將阿茲海默氏症視為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並認為有將近七成的危險因子與遺傳相關;其他的相關危險因子有:頭部外傷、憂鬱症或高血壓的病史。疾病的進程與大腦中纖維狀類澱粉蛋白質斑塊沉積和濤蛋白(Tau protein)相關。要確切地診斷阿茲海默氏症,需要根據病人病史、行為評估、認知測驗的結果、腦部影像檢查和血液採檢,亦可能接著做神經影像檢查輔助診斷,以排除其他類似的認知障礙。初期症狀常被誤認為是正常的老化狀況,或是壓力的一種表現,因而常耗時三到六年才確診。在無法排除其他可治癒原因時,有極少情況下,腦部切片可能對確診有幫助。進行高層次思考活動、運動、避免肥胖等,都有助於減少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目前並沒有特定藥物或營養補充品,有實證證明對疾病治療有效。

目前並沒有可以阻停止或逆轉病程的治療,只有少數可能可以暫時(緩解)改善症狀的方法。截至2012年為止,已有超過1000個臨床試驗研究如何治療阿茲海默症,然而這些研究是否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未知數。疾病會使患者會越來越需要他人的照護,這對照護者是一大負擔;這樣的照護壓力涵括了社會層面、精神層面、生理層面和經濟因素。不同的運動計畫,無論時間長度與每週運動頻率,都能改善病人的居家生活表現功能,也對於改善預後有相當助益。由失智症狀引起(造成)的行為異常和思覺失調,常以抗精神病藥治療,惟其效益不高且可能增加死亡率,因此並不特別建議使用。

阿茲海默氏症最早於1906年,由德國精神病學家和病理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首次發現,因此而得名;主要分為家族性阿茲海默氏症與阿茲海默老年痴呆症兩種,其中又以後者較常見。阿茲海默氏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6%發生率),但有4%~5%的患者會在65歲之前就發病,屬於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在2010年,全球有將近2100萬到3500萬名阿茲海默氏症患者;而歸因於阿茲海默氏症相關的死亡案例,大約有48.6萬例。在已開發國家中,阿茲海默氏症是相當耗費社會財政補助的疾病之一。

 

這是我從台灣失智症協會找來的資訊:

失智症(Dementia)會使患者的部分功能逐漸衰退,像是記憶、定向、判斷、語言、抽象思考、日常生活功能與社交技巧之衰退,以及行為、情緒與個性之改變。多種不同的疾病都可能造成失智症。早發性失智症(Early Onset Dementia) 是指65歲以下被診斷為失智症之個案,其病因包括有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症造成的失智症、亨汀頓氏症造成的失智症、酒精性失智症、多發性硬化症造成的失智症、唐氏症造成的失智症、愛滋病毒/愛滋病造成的失智症等多種不同病因之失智症,其中最多的是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屬疾病,而且通常症狀由輕而重慢慢發展。實務上常發現,失智者就醫時,其實已發病一段時間,尤其是早發性失智症的患者,因為年紀較輕,所以未聯想到失智症的可能性,如此掉以輕心反而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早發性失智症徵兆具個別性,不同類型、不同病因所造成之失智症,其出現的症狀及病程不盡相同。美國失智症協會所發表的『失智症十大警訊』,雖然是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所訂出,其他類型失智症的早期症狀也涵蓋在其中,台灣的『失智症十大警訊中譯版』可供民眾參考。當發現自己或家人有十大警訊中的症狀,且持續了一段時日,請儘速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當有此疑慮時,建議可至神經內科、精神科或記憶門診就醫。

就醫前準備?如何與醫師配合?

1、建議就醫前先將所察覺的異狀做詳盡且具體紀錄,包含發生時間、改變程度、出現的頻率。例如:已當會計多年,近半年卻經常算錯帳而被客人投訴;長期煮三餐的媽媽,近三個月調味卻開始失準,且經常分不清糖或鹽等。
2、到了診間後向醫師說明就診原因,並提供日常生活觀察概況記錄供醫師參考。
3、告知目前身體健康狀況及是否有其他疾病(包含身體或是精神)及家族病史(尤其是失智症病史),以供醫師參考。
4、提供目前所服用的藥品清單及營養品明細提供醫師參考。
5、對於醫師的問診,盡可能詳細的回答。
6、與醫師討論後續檢查項目及注意事項,並按時回診及檢查。
7、持續紀錄生活概況,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俾利醫師評估。

 

這是我在自由時報2012-7-13找到的報導: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十一日刊登的最新研究,阿茲海默症最早造成的變化,其實在症狀出現的二十五年前就已經開始,科學家認為,若能在發病的二十五年前就偵測到阿茲海默症,並及早治療,治療成功的機率將會大大提高。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以一百二十九位阿茲海默症顯性遺傳者為實驗對象,這些成員有五成機會遺傳到造成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基因,大多數的人發病時間和自己得病的父母一樣。研究學者以實驗對象的家族病史做為根據,預測他們開始發展出阿茲海默症狀的時間,並描繪出阿茲海默症出現之前,人體脊髓液、腦大小、腦斑出現等腦部不同變化的時間軸。

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最早期的徵兆為脊髓液中的類澱粉蛋白下滑,而且在阿茲海默症預計發病的二十五年前就能檢查到。發病前的十五年,就能在腦部掃描中看到與阿茲海默症相關密切的乙型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protein)。其他的腦部掃描則顯示大腦組織縮小、脊髓液中名為「tau」的腦蛋白增加。發病的十年前就會出現腦部無法正常使用葡萄糖以及記憶力衰退的現象。 

 

阿茲海默症啊,不管是七老八十以後才發生,或是40-50歲就發生,看來好好的一個人,沒病沒痛、沒斷手斷腳的,怎麼行為動作就像個腦袋有問題的精神病患,這真的好可悲。難怪劇中Alice會說,她寧願得癌症跟阿茲海默症交換,至少知道為何而戰,別人也會視妳為勇者,為妳繫上粉紅絲帶。而失智症是靜靜的、卻很殘忍的慢慢侵吞了妳。這真的好可怕... 我雖然學歷不是很高,但是我從小就是古靈精怪的慧黠,從小我就是有那種本事可以一心好幾用,看起來很專心在打報告或是在看書,可是別人在做什麼就是都知道,甚至還可以接得上話或是接得上後續行為。

我真的很不喜歡明明腦袋知道要說什麼、要提起哪個人,可是就是說不出來的那種感覺。我真的好怕我漸漸的就像是忘了所有一切知識、所有親友、甚至是最親的老爺。

已經掛好號打算去看長庚的神經內科,是看了一些網路資料,查到這位醫生對於阿茲海默症似乎有一定的研究及社群討論,希望他有耐心聽完我的想法,不會像以往看過的醫生說一聲「妳還那麼年輕,妳不可能啦!」而打發了我。如果我的腦袋某個部份已經開始出問題了,我也希望有時間可以讓我慢慢計劃我未來失智的生活。

期待一切都正常。

 

arrow
arrow

    艾波老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