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波老大是半個雲林人,阿木是土生土長的西螺人。
從小就懵懵懂懂的知道外公有一間廟,後來年紀漸長,聽長輩說到,才知道外公從他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蓋廟,而且終其一生就只專心在那間廟裡奉獻祭祀。
這間廟位於雲林縣西螺鎮興隆西路6號,奉祀文昌帝君,創建於清嘉慶17年 (西元1812年),迄今已超過200年的歷史,是國定三級古蹟,為文人雅士聚會詠吟之處所。
西螺振文書院原先為土磚造建築,原本是文昌帝君祠,後來並成為愛好詩詞的文人雅士聚會場所,當時設有詩社、學堂,文風極盛一時。於民國36年整修過,民國73年經內政部定為三級古蹟,並撥款維修,補建山川門一座,於民國78年整修完峻,是西螺最珍貴的文化資產,更是清代雲林四大書院碩果僅存者。現祭祀孔子、倉聖朱熹及五文昌君 (文昌帝君 - 梓潼帝君、文衡帝君 - 關雲長、孚佑帝君 - 呂洞賓、朱衣帝君 - 朱元晦、綠衣帝君 - 魁斗天神)。
取名「振文書院」,有「振揚文教,扶植綱常」之意。
振文書院形制單純,建逐共分五部,分別為身門、拜殿、正殿、左右廂房,其中山門部份原本矗立一棟鋼筋混凝土構造之「謝恩壇」,原非書院之原貌,78年整修之後,改以三開間,歇山屋頂的閩南式山門取代;拜殿建築形式為正面三開間軒亭的作法,正面升抬的基礎之上,以方形接柱柱式,承接四垂歇山屋頂,頂上燕尾剪黏雕飾細緻,整體造型極為秀麗勻稱。
正殿台基前方中央置有一傾斜的石塊,稱為斜魁 (又稱龍階、龍吟),上雕雲龍,又稱御路石。為方便神轎出入,其浮雕有止滑作用,為防止閒人隨意踐踏,一般廟方都會加上防護鐵網。
字紙亭 (又稱敬字亭、惜字亭、聖蹟蜓、敬紙爐),設置於書院前埕兩側各一,昔人傳說遠古倉造字之時,驚天地而動思神,故對文字、字紙不敢有絲毫侮辱或污棄,必將片紙隻字揀拾後放置字紙亭焚燒,再收集遠流於溪水中,以示敬惜聖賢字跡。艾波老大的阿木直至今日仍保有這個習慣。
壁字:正殿內左右壁面皆有巨幅壁仔,左書「忠孝」,右書「節廉」」。是民國36年描字台南「大天后宮」,效其彰顯德化之功。
位於振文書院旁的南天修文院懿德分院,外觀造型很獨特,高大的重檐歇山式牌樓相當宏偉,牌樓兩側分別為「禮門」、「義路」,這裡就是外公一生奉獻蓋的廟。這裡專任勸化觀世音菩薩臨凡登台,開示院內學員生前世因果,彰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情,足供社會賢達借鏡及教化。大正10年 (民國10年,西元1921年),由廖學昆暨義孚社成員倡議整修,昭和9年 (民國23年,西元1934 年) 附設懿德堂,翌年由李錫禧發起油漆門面,東西廂廡改建磚造,民國36年再經懿德堂同仁合力修葺書院。成立南天修文院懿德分院後,平日不收取香火錢或捐款,會員每年固定繳交會費,針對獨居老人、低收入戶或生活貧困者,發放救助金或物資;對於尊師重道之學生,亦安排於教師節當天在書院裡表揚,目前辦理社教、文化及教學活動較少。
一樓大廳是沒有供奉神明,也沒有香案,反而有如教室般,桌椅排列,呈書院狀,是平常學員生講習之處。
我們從小要進去廟裡,站在廟前廣場前,看到「尊崇聖賢」、「肅立致敬」石碑,外公就會要我們朝裡敬禮,看到現在每個人都還保有這個尊崇的習慣,真好。
這並不是一般的寺廟,是一座宗教與弘揚孔孟學說的地方。上到二樓懿德分院,供奉著「三恩主」- 關聖帝君、呂洞賓及司命灶書等三尊神態。來這敬仰的信徒需以最虔誠的心靈,為善男信女禮斗祈求平安,但謝絕信徒所捐獻的香油錢。
懿德分院一直保持著純潔無瑕的形象,堅持不接受信徒香油錢的信念,又維護振文書院的一切,不受不肖份子的破壞,深受鎮民的推崇,信徒不斷的增加,每天傍晚都能看到信徒,樂當志工整理院內及書院。
這天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阿木幾天前就邀我跟老爺一起去西螺參加外公廟裡的春祭活動。外公外婆一輩子都在修正覺,就是希望能入所祀之祠,也就是「懿德先覺祠」。懿德分院自開堂以來,學員生以一貫救世不收財物之精神,服務社會大眾,造福人群,深獲上蒼嘉許,特奉 南天諭命於民國63年准設先覺祠。惟時隔20餘年有感空間過小不敷使用,經學員等提議重建,蒙恩准於民國87年動工,同年改建為二樓,並增加為257個祿位。此本分院過往諸生得生有所修之院,歿有所祀之祠,永隨 恩主之側,登享萬載香煙。
這次仔仔細細的看著這個碑記,原來懿德先覺祠的由來是這樣,而且外公也在捐獻名單上面。
這裡供奉的都是已歿之先覺牌位。
懿德先覺祠每年分為春秋二祭。典禮在上午十時準時舉行,全程肅穆,卻又感覺莊重純潔不喧嘩。現場也有學員生兼絲竹奏樂。
離開阿公的廟之後,我們就順道去附近走春,請繼續看下篇:【玩│雲彰】母親的故鄉 (下篇:西螺太平媽、鹿港天后宮)
留言列表